马三立

马三立

出生日期:1914年10月1日星 座:天秤座职业:相声演员出生地:北京市毕业院校:天津市汇文中学热度:1

  • 别名:马桂福
  • 外文名:未知
  • 性别:未知
  • 国籍:中国
  • 身高:179 cm
  • 体重:51 kg
  • 民族:回族
  • 星座:天秤座
  • 血型:未知
  • 出生日期:1914年10月1日
  • 出生地区:北京市
  • 职业:相声演员
  • 毕业院校:天津市汇文中学
  • 经纪公司:未知
简介: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北京, 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中国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 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2003年2月11日6点45分,马三立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经历

马三立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对相声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了相声的深厚功底。12岁开始跟随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相声演员周德山为师。他初中就读于天津市汇文中学, 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

1930年,经父亲马德禄推荐,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开始登台演出 。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表演。1947年,登上了天津大观园剧场的舞台,与侯一尘搭档;翌年,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发关注。

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重回天津演出。此后近十年间,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还被认定为市政协委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工作者。

1958年,马三立在“反右派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原因是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使得他蒙冤,遭受了不少不公正的批判。在成为“右派”的19年间,他只说了3年相声,进行了长达11年的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率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务农亲耕了7年,甚至学会了一手不错的木匠活。 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背词,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段子再度搬上舞台表演。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马三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单口小段,如《逗你玩》《家传秘方》《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一方面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因此,一经推出,历久不衰,形成马三立艺术创作上的另一高峰。

马三立与侯宝林

也许是看淡了,也许是更清醒了,即便总是要被掌声包围,总是要被前呼后拥,历经磨难的马三立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光环总是要保持距离。在掌声中,在人群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马老潮流照

在传统相声的精髓未被充分汲取即被曲解以及业内风气已经日趋庸俗的背景下,这位老艺人的节操不能不令人感喟再三: “几年以来,我在剧场、学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处演出,都是通过咨询委员会领导下达的任务或义务演出。得到的礼品有相册、花瓶、镜子、钢笔架等等。有的演出,什么也没有。给民警、武警、政协、人代会、车站、外环、平房改建、居委会、焊条厂、油墨厂等单位演出,没有礼品报酬,一分钱也没给。北京笑星约我一星期,没经过组织联系,我婉言谢绝。打来长途,约我去香港、新加坡,吃住全管,报酬给港币,我回答暂时不去。他们又来挂号信,提些待遇,我没给回信。贵州某单位组台演出,约我坐飞机去,寄来一千元演出费。邮递员让我盖章取款,钱我不收,请邮递员按地址退回。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是五个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儿童节我必须赶场,最少要去三个学校讲话、说故事,报酬是戴红领巾。 我去八里台南边的养老院,慰问演出。我连说四段小笑话,老爷子、老奶奶们乐的高兴极了。爱听,不让我说了,怕我累着。我回答,不累,只要你们高兴,心情愉快,我可以多来几次。有一个姓朱的老头子,称我三哥。他说,您也到这地方来吧,这里的孤老户、老大娘很多,能搞个对象。想用美人计骗我。 我参加居民委员会的义务值班巡逻,戴红袖箍儿,在楼群、路口转一转,防匪防盗,维护治安。每月我轮班两次。不管是风雨冬夏,我决不缺勤。查一查各户的门锁,还有门前的自行车上锁没有。监督路口的车辆停车,交警就不敢让我在路口值班,因为有我,堵塞交通。”

在一份大概写于八十年代初的思想汇报中,马三立十分细致地描述过多年来自己的真实一面:“二十年来,我是见人不主动说话,见人不主动握手。事事寡言,不闻不问。内心总有自卑感,一直不肯去亲友家、同行家串门聊天,也不参加任何人的合影照相,避免人家小看我,歧视我。”

马三立与爱人

这当然又是一段令人心酸的描述。但是,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天津市民投票推选出10个地方名人,要在海河边上为他们树立雕像,供后人瞻仰,最后,他们把最多的票投给了这位为他们说了一辈子相声的老人——马三立。

个人生活

马三立先祖世居甘肃省永昌县,清末贩卖牲畜居家迁至北京,至祖父马诚芳开始从事评书表演,传至父亲马德禄从事相声表演 。马三立的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马三立之兄马桂元师承相声演员李德钖 。马三立膝下有三子三孙,长子马志明 。

2008年11月,马三立之子马志明代其父收李文华为徒 。

主要作品

《说瞎话》《老头醉酒》《追》《汽车喇叭声》《查卫生》《相声的魅力》《秘方》《吃饺子》《马虎人》《八十一层楼》《写对子》《开会迷》《相面》《情绪与健康》《西江月》《黄鹤楼》《夸住宅》《偏方》《大乐特乐》《逗你玩(儿)》《对对子》《三字经》《拉洋片》《算卦》《找糖》《美容院》《开会》《钓鱼》《起名的艺术》《卖黄土》《让座》《苏三不要哭》《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法语的误会》《大上寿》《迎春曲》《买猴》《讲卫生》《练气功》《白事会》《吃元宵》《扒马褂》《卖挂票》《开粥厂》《天王庙》《摇煤球》《学外语》《八大改行》《病从口入》《文章会》

艺术特色

马三立先生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如果说侯宝林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相声革新方面的多项突破和发展,马三立的突出成就则来自于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精神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继承。

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等。其表演“活儿宽、路子正,哪段儿都有新东西”。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擅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当时乐了还不算,“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还会乐”,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脍炙人口、隽永流芳。在艺术趣味上,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口风”追求现场运用,他曾说:“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相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诗句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正是马三立在相声表演艺术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与追求。

马三立与儿子马志明

众所周知,马三立相声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他的相貌清瘦,表演朴素,说表的语言比较粘连甚至显得有些零碎和嗦,个别节目在轻声絮语的说表中,不时还会出现口头表述所常有的语病,可听着却使人感觉如聊家常、如遇故知,亲切随便中会突然迸发出机趣与幽默。他的相声表演风格是自然散淡的,犹如传统的太极推手,“包袱”轻易不会出手,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钧、一语中的,使人久难忘怀。其代表性节目如《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白事会》、《卖挂票》、《黄鹤楼》、《开粥厂》、《买猴儿》、《似曾相识的人》、《10点钟开始》、《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体现着他的表演风格。马三立的相声,从文学脚本看,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情节和人物于是成为马三立相声文学的两大支柱。“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又使得表现的内容更细腻、更可信,也更具艺术上的感染力与讽刺审美的便利与张力。马三立的相声说表因着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具体与延展,而在思维上属于归纳式的升华与浸染。从而导引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审美姿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是“自嘲”式的;在艺术的展示手法上,马老体现着“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刻;在思想展示的类型上,他通俗而质朴;在风格的价值回归上,马老以相声艺术的传统精神演绎着无处不在的平民心态与生活风情,长于写实。

天津的文化氛围和长期的撂地演出生涯,以及深厚的艺术渊源,使得马三立不仅基本功扎实,传统艺术的修养深厚,而且极熟悉天津的市民生活,懂得老百姓的日常心理,又了解天津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艺术被视为平民的或市民的,平易的或朴素的,是典型的“平民艺术家”表演的天津地方风味浓郁的“津门相声”。

人物评价

马三立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新华网评)

马三立的相声,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中国网评)

马三立早已是天津独有的文化符号。这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作为曲艺界里程碑式的人物,马三立为相声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奠定了马氏相声这一中国相声重要流派的艺术基础。马三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相声和观众,马氏相声更是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著称。大师生前将笑声传遍了千家万户,他是深受观众爱戴的表演艺术家,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甲午马年,相声泰斗迎来了百年诞辰,在这个意义深远的年份里,在相关部门大力倡导下马三立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应运而生。既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弘扬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精神,是为观众圆梦,也是为中国相声圆梦。(天津北方网评)

虽然差了好几辈,但马老当时非常认真,对我学相声的情况问长问短,热情地鼓励我。”“以后我经常去拜访马老,他的教导影响着我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冯巩评)

“我当时只是个无名小卒,但从马老那里没有感觉到一点点大师的架子。”相声、小品演员巩汉林第一次和马老接触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1990年,巩汉林正跟随唐杰忠学说相声,他为老师举办了一次纪念演出,请来了马老。当时马三立已年近八十,但自始至终非常热情地参加了整个演出,还题字助兴。“后来有一次我去看望马老,他送了我一个有助睡眠的枕头,说咱爷俩都这么瘦,得睡好觉,才有精力创作。”(巩汉林)

“我的老师是很有性格的人,我们当学生的请他吃饭给他送礼都不招他喜欢。有时从北京到天津去看他,他说你要带东西就带一盒北京的麻豆腐。”在学生的眼里,马老师从来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认为观众看自己的表演是对自己的抬爱,不管什么样的观众跟他打招呼,他都热情地回应。对年轻的相声演员,他没有不喜欢的,一见面就鼓励、鞭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老师是个老艺人,但他绝不是旧式的老艺人,从不讲究论资排辈。”(常宝华评)

“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是他平易之风的根源和精髓。”在马三立的相声中处处渗透着生活的芳香,正是生活的基础上,马三立的相声往往在平淡之中显奇谲,在观众不知不觉中甩出包袱,出乎意料之外又存乎情理之中,形成了典型的“马派”相声“蔫逗”风格。马三立从艺以来,演出的相声形象生动突出,为几代人所喜爱。在相声界有一句俗话:“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学会了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说的是马三立自成一家的表演风格,有他个人的天才因素和特殊经历,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但有一点是值得学习并且能够学习的,”“那就是,他把自己的100多斤全交给了生活和相声,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和不竭的创作源泉。” (汪景寿评)

1985年我与马老共同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前后,马老先生完全服从晚会的总体安排,反复排练,一点没有额外要求,也没有“大腕”的脾气,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其他演职员都忙活各自的工作去了,把老人给忽略了,但老人并没有在意,只是轻轻地问我,我们可以走了吧。直到这时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表示非常抱歉,但老人并没有说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的襟怀。在相声界,他的艺术、人格、品德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让人感到可亲可敬。(马季评)

我1978年考进天津市曲艺团,当时马老是团里年纪最大的,而我和郑健是年纪最小的,记得有一次演出完自己挺得意,在后台遇见马老,就说:马老师您给说说。马老当时回了一句话“瞎嚷”,往后每逢演出下来,马老经常给我们指点。马老还特别强调,你们学相声千万别学我,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创个人的风格,说真心话,马老的东西有些我们还真学不了,一句话,功夫不到家。与马老共事的几年中,马老给我们指点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几十年磨出来的,能够毫不保留地告诉我们,一般相声演员做不到。(戴志诚评)

1978年我随文工团到天津演出学习,第一次欣赏到马三立和王凤山合作的《拣行》,真正感受了他老人家的舞台风采,马老相声中的东西太多了,它除了相声技巧外,还有人物在里面闪光,也有灰色幽默的东西。社会人心浮动,我们搞一个作品花费半年时间申请,一次晚会就曝光,然后就弃置不用了。而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积累,经过千锤百炼的,能够传几代人。 (黄宏评)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我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天津北方网评)

马三立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尽管他的声音像平常讲话一样,观众却情愿凑合他,他也能把全场观众都拢得住,这一点似“云遮月”,余味无穷。(谢添评)

后世纪念

2013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方面请西安美院的雕塑家为马三立在永昌县城内的市民文化广场立铜像,于9月25日揭幕 。

2015年3月21日,纪念相声大师马三立逝世12周年公益艺术沙龙”在天津的老魏茶社举行,魏文华、赵津生、杨进明、马三立嫡孙马小川向近百名津门相声迷回忆了马三立的生活点滴并即兴表演了相声小段。

电视剧
电影
动漫
综艺
今日更新网站地图RSS地图百度地图360地图给我留言

Copyright © 2016-2024 www.qdbhht.Com备案号:鲁ICP备12012709号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天空影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