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

马识途

出生日期:1915年1月星 座:未知职业:作家,诗人,书法家出生地:重庆忠县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热度:0

  • 别名:马识途(笔名)
  • 外文名:未知
  • 性别:
  • 国籍:中国
  • 身高:未知
  • 体重:未知
  • 民族:汉族
  • 星座:未知
  • 血型:未知
  • 出生日期:1915年1月
  • 出生地区:重庆忠县
  • 职业:作家,诗人,书法家
  •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 经纪公司:未知
简介:马识途,男,本名马千木,1915年1月生于四川忠县(现重庆忠县)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 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同时开始了文学写作。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国文学系。1949年任成都军管会委员、川西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1958年,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任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60年出版短篇小说《老三姐》。1961年出版长篇小说《清江壮歌》。1980年,被选为四川省文联和作家协会主席并出版回忆录集《景行集》。1986年9月,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2005年,出版《马识途文集》。2013年1月17日,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2014年1月,举行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2016年12月29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决定,推举其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20年7月5日,宣布封笔。 人物关系纠错 关闭纠错妻子 刘惠馨 有错误10714978 已反馈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马识途的父亲马玉之,在四川刘湘时代,曾出任过三任县长,两任在洪雅县,一任在大邑县。洪雅地处川西边区,丛林茂密,山高路险,常为土匪出没之地。

1939年,马识途与刘惠馨结婚,一同从事地下工作。1941年,由于叛徒出卖,刘惠馨及刚出生才一个月的女儿被捕入狱。时任鄂西特委副书记的马识途也遭特务追捕,无奈之下报考西南联大,到云南隐蔽。毕业后,马识途继续到四川从事地下工作,直至解放。10年来的地下工作,马识途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妻子、妹妹及妹夫都不幸牺牲,女儿也在刘惠馨牺牲后下落不明。直至1960年,马识途才在公安部门帮助下找到失散20年的女儿。

1947年3月,中国的内战打得火热,马识途在成都的地下党川康特委决定由马识途负责马上办一张秘密的油印小报,专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稿,油印出来,送给党内同志和进步人士阅读。并决定把一个市委委员、在四川大学担负党的领导工作的王放调出来,担起这副重担。在此期间,马识途与王放相互帮助,战斗的友谊慢慢滋生成为爱情。1948年7月,马识途与王放结婚。1966年,王放因超负荷工作,肾功能完全失去,因病逝世。

1962年,马识途全家合影,后排中为失散20年的女儿

注:上图后排左一马建生(马识途长子),中间吴翠兰(马识途长女),右一马万梅(马识途次女);前排左一王放(马识途第二任妻子),中间马万方(马识途次子),前排右马识途。

兄弟情谊

在抗战初期,马识途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斗争。1941年初,鄂西特委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妻子刘惠馨和刚出生的女儿一起被捕,马识途也被通缉,自己不得不紧急撤离,逃到了重庆。就在马识途身处生命危险的时候,当时是国民党少校参谋的哥哥马士弘,听从父亲的叮嘱,冒险犯难,亲自前往重庆,几经周折找到了马识途,将其掩护回忠县老家暂避。在父亲的保护、哥哥的帮助下,马识途才安全渡过了难关。马家兄弟的“国共合作”虽然一直是美谈一桩,但抗日战争八年,两兄弟竟未见过一次面。就在马士弘起义的第二年年初,马士弘代表罗广文兵团向贺龙报到,没想到坐在贺龙旁边的正是时任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的五弟马识途,自1941年于家乡忠县一别8年的亲兄弟,就这样重逢了。 2013年11月25日马士弘马识途兄弟合影

笔名由来

1938年入党时,马识途面向党旗宣誓后,把原名“马千木”郑重改为“马识途”,取“觅得正确道路、老马识途”之意。他在自传《百岁拾忆》中曾说:“从入党的这天起,我改名了。我以为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

马识途《桂湖集序》,后有巴金、沙汀、艾芜和张秀熟的签名

主要作品

马识途20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创作出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

人物评价

马识途近照

“马识途先生是我们西南联大的骄傲。学长的勤奋与努力让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这也深深体现出西南联大‘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评)

少年负笈出峡,寻求立身救国之道,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在文学成就之外,马识途在书法领域的造诣也甚为深厚。 (《华西都市报》评)

马识途还是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之心。 (《四川日报》评)

长期笔耕不辍的马识途,被公认为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继郭沫若、巴金等人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不过,很少人知道,马识途在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之前,他真正的身份却是一名搞地下工作的职业革命家。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使他的文学作品别具一格。 (凤凰卫视评)

他自少年时代起即投身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后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出生入死,功绩卓著。革命成功后,他在担任政务职责,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文艺创作,几十年来写下了700余万字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多反映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中国革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少出夔门,志怀报国,奋斗百年。戎马与笔墨,革命和文学,他将两项事业,完美融为一身。 (封面新闻评)

马老的责任心很强,他如此高龄仍自强不息、坚持创作,且作品中看不到老迈和怀旧之感,精神状态非常旺盛。张炯回顾到,从以往与马老的接触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他为人的谦和、平易以及对后辈的提携。 (当代作家王蒙评)

马老是少有的同时具备知识分子出身和革命生涯的老作家,“实事求是”在他身上体现得十分鲜明。他以革命战争亲历者的身份进行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并对很多问题进行了充满忧虑感和责任感的评价,这些都值得我们尊重。 (作家、《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评)

马老有着坚定的信仰,能够耐得住寂寞,他不仅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功底非常深厚,同时还不乏幽默感和灵动、艺术的青春活力。我们应当倍加崇敬马老这样德高望重、潜心艺术、享受孤独、富于成就的艺术家,使之成为民族精神航程的坐标。 (文学家仲呈祥评)

马老不仅是一个战士,同时是一个内心怀着巨大暖意对待世人的宽厚的人,他为我们的为文和为人都树立了一个榜样。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施战军评)

人物轶事

地下工作

随着马识途革命斗争经验的丰富,党组织要他做一个“职业革命家”,担负地下党各级领导机构中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非常危险,要随时准备牺牲。”马识途说。

马识途回忆,他当时准备了一顶罗宋帽,可以两面戴,一面灰一面黑;还有件可以翻过来穿的两用风雨衣;有两副黑框眼镜和假金架子眼镜;嘴唇上两撇胡子也是为了紧急时刮掉。为摆脱特务跟踪,马识途需要不停地变换身份,曾先后当过流浪汉、小摊贩、学校教员、生意人,还当过县政府科员。

无论是在闹市街头,还是茶肆商铺,无数次被特务跟踪盯梢,马识途都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从容逃脱。 马识途书法作品

电视剧
电影
动漫
综艺
今日更新网站地图RSS地图百度地图360地图给我留言

Copyright © 2016-2024 www.qdbhht.Com备案号:鲁ICP备12012709号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天空影视网